智库

“产能过剩”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托词

2024-05-08   

当前,全球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代表了绿色发展的新方向。中国企业经过数年的努力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2023年中国出口的“新三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然而,近期美国持续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话题,财政部长耶伦多次表态中国在新兴领域“产能过剩”,损害美国企业和工人利益。耶伦的“产能过剩”说将贸易议题上升为安全议题,甚至变成了全球性议题,“产能过剩”实则是美国不尊重市场规则进行贸易保护的托词和借口。

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产能扩张与收缩是动态调整的,供需平衡是理想状态。新兴产业的兴起必然伴随着产能的扩张,重塑供需结构,进而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需要市场来检验。“产能过剩”的说辞是非市场的政治甚至是战略叙事,以“安全”的名义阻碍经济贸易发展。

能源形态及其密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人力到蒸汽动力的飞跃,推动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内燃机和电力则持续推动社会经济迭代革新。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人类交通方式的革新,光伏及储能设施的发展大大拓展了人类获取能源的范围和方式,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理念下,新能源汽车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性选择。过去的一两年中,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也是在此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过去几年中异军突起,成为世界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汽车发展存在不同的技术路线,不同的车企在进行决策时也面临着“迷雾”,谁也不能确保自己的决策就代表未来的方向。押注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一旦得到市场认可,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产能的扩张自是必然。新能源汽车不仅是能量获取方式的革新,也代表了汽车智能化的新方向,在这一充分竞争的市场中,需求随着供给侧的变化而持续出现结构性更新。

在中美欧三大经济体中,中美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欧洲车企尤其是德国汽车生产商“后知后觉”,直到近年才发力新能源汽车,不少德国车企与中国造车“新势力”合作,已见成效。美国的特斯拉在中国上海建立超级工厂,其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表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表现最好的工厂。新能源汽车产业遵循全球化逻辑发展壮大,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动能,也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和企业等多方的努力和付出。新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前期的成本,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最初的成本是巨大的,需要政府给予优惠和补贴来扶持。事实上,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兴产业的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美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等战略科技产业进行大力度扶持,航空、互联网等美国领先世界的产业发展背后,都不难看到美国政府尤其军方支持的影子。拜登政府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其实就是产业补贴战略,购买美国政府规定的新能源汽车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税收抵扣,如果真的是“产能过剩”了,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需要补贴吗?一边高呼“产能过剩”,一边提供购车补贴,实属自相矛盾。换个角度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优势实则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额外福利。正如有学者认为,竞争优势基本上源于企业能为其买方创造的价值,体现在以较之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满足顾客的相同利益,或是向顾客提供他们愿意额外加价的特殊利益。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的高额关税以及提供的补贴,其实就是中国车企为世界提供福利。

中国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行路径,尤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和企业与美国和欧洲的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全球市场空间进行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推动了全球绿色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的落实,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绿色发展的优质产能何以被视作“过剩产能”,甚至是“洪水猛兽”?根本原因在于,与以往几次工业革命不同,此次新能源产业变革并非局限于欧美发达经济体,而是多中心共同推进,全球产业的空间布局悄然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和欧盟出台相关法案,并且通过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进行利益协调,试图构筑包括关键矿产品、大容量储电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国际产业联盟,以“去风险”的名义通过各种非市场竞争手段改变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地理格局。

包括“新三样”在内的新兴产业自诞生就具有全球化属性,技术研发、生产组装、关键原材料以及市场需求是在全球市场体系下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组合而来,形成了绵密而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虽然有“脱钩”“去风险”“小院高墙”等以地缘政治手段阻隔产业市场体系发育和演化的动作,但是在单一全球市场体系中,企业、消费者才是参与的主体。

2024北京国际车展举办之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宣布,包括特斯拉在内的6家企业的汽车符合数据安全4项合规要求。毫无疑问,中国不仅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也提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更新的市场沃土。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不怕竞争,但竞争应该是共同进步,而不是零和博弈。”产能总归是个市场问题,应该交给市场来解决,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动态平衡,而不是由政府进行抽刀断水式的干预,更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托词。(瞭新社)

作者:孙兴杰(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

编辑:果果 责任编辑:方知有

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