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瞭新社报道|“香港电动车之父”郑家伟:协同大湾区力量,推动氨能电动车“着陆”

2024-04-29   

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协同发展,挖掘科创新动能,近日,《瞭望新时代》杂志社社长王钧正、特约通讯员李嘉明等一行来到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拜访“香港电动车之父”郑家伟教授,参观了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实验室并进行大湾区新能源应用座谈。

忘我投身科研,全球首创氨能电动车

郑家伟教授是电力电子学领域的专家,早于2005年带领团队研发纯电动车,让香港成为全球最早研发电动车技术的地方之一。他自小对研究和发明有浓厚兴趣,并以成为工程师和科学家为人生目标,几十年如一日投身科研。他曾言,“作为研究人员,我每当想到创新构思便会感到十分兴奋,甚至会废寝忘食地跟进。”现为理大电力电子研究中心主任的郑家伟,自1997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以来,参与过的研究计划超过170个,由他主理的研究计划也超过50多项,获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资助局、创新科技署及理大研究资助额超港币5800万元。

香港首座智能氨驱动零碳多能源供应站、线性节能制冷压缩机、全方位加热商用电磁炒炉、感应电动机智能节能器……从正处科创风口的新能源供应,到便利市民日常生活的电磁炒炉,郑家伟教授向参访团一一介绍了多项个人发明专利和理大电力电子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其中,最受瞩目的便是由他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创的氨动力电动车。这项发明在不久前还斩获了世界创新会议暨博览会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日内瓦发明展银奖。

郑家伟教授向参访团介绍科研成果

郑家伟教授研发的首辆纯电动车

随着气候与环境问题的升温,全球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当前,作为燃料能达到“零排放”的氢已被应用于航天及火箭项目中,而氢能汽车也逐渐崭露头角,但其爆炸风险及高昂成本却仍是难以攻坚的课题。据郑教授回忆,在一次与同事的交谈中,他触发了电动车燃料以氨替氢的灵感,并在三年前成功将技术运用于高尔夫球车上,在去年成功应用在小巴上。郑教授介绍,相比氢燃料电动车,氨动力汽车更安全且更容易管理。电动车以氨气作为燃料,通过催化剂分解为氮气和氢气,再用氢气发电,实现零碳排放。分解氨气过程中所得的氮气,则会伴随化学过程产生的水一同排走,这种气体是大气层的主要成份,安全无害。“未来,电动车将会往更优性能、更高效率、更低能耗、更好能源再生的方向发展。新能源燃料的普及目前极需燃料供应基础设施的成功落地。”

王钧正社长表示,郑家伟教授积极投身科研、忘我工作的态度让人敬佩,郑教授及团队的最新研发成果亦为降低碳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智慧城市提供重要助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落实“双碳”才能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瞭新社将继续深挖科创领域正能量,讲好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调动社会上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为达“双碳”目标添砖加瓦。

座谈会现场

协同大湾区创新动能,以科技造福社会

1990年,郑家伟教授在英国获得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博士学位,随后在国外高校和公司担任过研究员和工程师。在香港回归之际,他毅然选择回国回港,在理大深耕科研并把知识传授给下一代。“我本来就很喜欢教书,希望能培育好下一代。”郑教授笑着说,“而我也特别希望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带回中国,并在这里研发新的技术。”

郑家伟教授向瞭新社记者讲述他的科研之路

为推动汽车行业的变革和环保事业的发展,郑教授在回国后便开始投身于电动汽车领域的研究,一干就是27年。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多年来成功研发出纯电动车mycar、快速充电超级电容板、太阳能供电汽车冷气系统、氨能电动车等一些列成果,为提升电动车性能、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除了干“大事业”以外,郑教授还非常关注民生,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开发出各种新型电动轮椅、电热水器、电磁炒炉等一系列成本低、使用价值高、节能减排的“小产品”,用智慧和科技实实在在地解决社会民生问题,造福每一个普通人。他也因此被称为是一个“贴地”的科学家。

气候与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郑家伟教授期待能把氨能电动车的技术推向全中国、全世界。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势头愈加强劲,他认为可以调动湾区一切积极的创新元素,加速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品着陆”。“香港的团队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希望下一步能通过大湾区各方合力,把它转化为一项应用型技术,转化为可以落地普及的产品。”他还透露,团队即将在5月份举办最新研发成果——电动冷藏车的发布会,届时欢迎社会各界关注及支持。(瞭新社)

 

/陈欣妍

/易春燕

编辑:卢柏康 责任编辑:陈泽

来源: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