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据红星新闻报道,今年4月份,山西太原市高一学生张斐翔在游览太原博物馆瓷器展厅时,发现该馆收藏的多个瓷器标识出现错误或者不当。例如“红釉葫芦瓶”应为“豇豆红釉瓷葫芦瓶”,“白釉开片瓷砚”应为“仿哥釉瓷砚”,“红釉缠枝花卉纹碗”应为“矾红地白缠枝花卉纹瓷碗”等等。张斐翔将他发现的问题告知馆方后,很快便得到了馆方的回复:邀请他以及省文物专家共同来到太原博物馆,就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我所反映的问题已经得到馆方更改。”日前,这件事有了一个双向奔赴的美好答案。张斐翔也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这份独特的经历,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敢当博物馆的“一字师”,张斐翔是“有备而来”的。他从小就对文物相关的东西非常感兴趣,13岁时选择了明清瓷器作为自己的重点爱好。
无独有偶,不久前,四川博物院的魏晋南北朝展览上,15岁初中生徐伟哲质疑其中一面铜镜的断代,他将自己缜密的分析和研究发布在网络上,激发了一众网友的好奇和追问。最后,四川博物院果然据此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还有更小的“专家”:石家庄10岁男孩田佳沛游览西安碑林博物馆时发现碑文标注时间有误;内蒙古11岁女孩指出河北博物院《中山国主要战事》展板上关于“云中”和“九原”的注释有误……
这些孩子敢于质疑的背后,是他们对文博的热爱并非停留在打卡、集章、买文创上,而是实实在在地有知识储备、有理论基础,将好奇心落实成投身文化传承的实践。
几年前,“文博专业无人报名”“考古事业传承难”的新闻屡见报端,也曾有高分报考考古专业的农村考生让网友替她的未来“捏把汗”。彼时,在很多人眼里,文博相关专业恐怕“毕业即失业”。
而如今,能给被视为“标准答案”的博物馆挑错的年轻人不断涌现,他们各有各的热爱与专长,并将学习文博知识纳入人生的重要规划,这让文化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历史坐标中的鲜活实践。
同时,孩子们的作为也回答了对近年来“文博热”的另外一种质疑——这么多人挤进博物馆之后能改变什么?浮皮潦草、走马观花意义何在?其实,热爱如同一颗种子,有阳光、有雨露、有土壤就会破土而出,终有一天开花结果。
正如网友所言:“这些少年不是来‘挑刺’的,他们是带着使命来续写文明密码的。”而博物馆的展柜,终将成为照见文化自信的一面明镜——既映照出五千年文明的厚重,也折射着新时代青少年赓续文脉的赤诚与热血。
诚然,博物馆是专业的文博单位,秉承严谨的治学精神,传递给观众经得起推敲的知识信息是本职,出现错误的确不应该,但能积极认错、及时回应“外行人”“中小学生”的质疑,却是值得肯定的。
在文中的几个事例中,馆方都以开放的态度,以危机为契机,开启了与观众游客新的沟通模式,让青少年和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研究,这比改错本身更具价值,是对文博准新人的认可与尊重,更是对新鲜血液的渴盼与期许。事例中的孩子们同样会因为这样一次不同寻常的交流备受鼓舞,为因为热爱而闪闪发光的自己骄傲自豪。
文化传承不只在博物馆里,也不只属于专家学者,每个热爱它的普通人都可以是“守艺人”“护宝人”,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探寻真理不分长幼。一个个被订正的标牌,是令人欣喜的坐标,文化基因正在代际传递中迸发永恒光亮。(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