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南戏也可称作戏文,被誉为“百戏之祖”,南宋时期发源于浙江温州一带。根据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的记载,南戏发源的时间可追溯至宋光宗时期,最初作品为《赵贞女》和《王魁》,两部作品皆由永嘉当地人创作而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南戏起源于宣和年间,于宋廷南下之际开始流行:北宋衰亡之际,宋廷南渡至临安府,此时,宋杂剧南下,为与南方本地戏有所区别,将南曲演唱的戏剧称作南戏。现存南戏剧目中,有代表性的是“永乐大典戏文五种”:《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
夜幕降临,在浙江温州鹿城九山书会的南戏艺术空间,一个仅一两百平方米的小剧场,八方观众如约而来,各路演员翩跹而至,只为一部剧——沉浸式戏剧《凤冠》。这是一场时长仅有一小时的演出,但一经推出便开票即秒空、场场火爆,在一众社交平台火速出圈,吸引全国观众纷至沓来。
曾经,温州人从千年古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穿越山海,将文化因子播撒世界,也将世界文明融入温州。今天,温州以“戏从温州来”为名,推动文化温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23年,温州启动南戏文化巡演——“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品牌活动。首站走进上海,北上登陆京津冀,随后南下唱响粤港澳,西进川渝,继而闪耀中国香港、法国巴黎。活动不仅促进戏曲文化的交融创新,还打响“南戏故里”金名片,用“最中国”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
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宋时为全国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发达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温州的造纸、漆器、瓯窑青瓷、铜器等远销海外,闻名天下。宋室南渡,带动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上至宗室勋戚、下至诸色艺人,纷纷迁居温州。偏居一隅的温州,很快走向繁荣。
物质的繁荣,促进了精神需求的增长。当时的温州,以工商业者为代表的市民阶层,形成了庞大的观众群体,而乐工艺人的流入,促使南北技艺在温州交融碰撞,出现了“九山书会”这样能“编”会“演”的民间团体。由此,以“歌舞演故事”的“南戏”应运而生,逐渐走向成熟。
在温州,诞生了“中国第一戏”《长协状元》、曲祖《琵琶记》、最早南戏之一《王魁》、宋元四大南戏《荆钗记》《杀狗记》《拜月记》《白兔记》以及《洗马桥》等脍炙人口的南戏经典剧目。时至今日,温州共有“省级传统戏剧之乡”15个,传统戏剧类世界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个,占浙江省传统戏剧类项目总数的29%,戏曲成为温州显著的文化标志之一。
对于温州而言,南戏是一张文化金名片,也是讲好温州故事的载体。遗憾的是,“戏从温州来”的史实与认知,长时间停留在学术圈,未能破圈普及广大群众。“戏从温州来”的概念能否“出圈”,关乎能否真正打响“南戏故里”品牌。为此,温州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2023年,随着在温州录制的《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热播,“戏从温州来”迅速出圈。温州顺势创新启动“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品牌活动,系统塑造“南戏故里”文化品牌。
“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品牌活动,开启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南戏经典文化周专场演出中,增加京剧、沪剧、粤剧、河北梆子、曲剧、评剧等特色节目,有力推动了全国戏曲的推广交流传播,让温州人创业创新的文化基因融汇更强的文化力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温州发展得更出彩。
以此活动为契机,温州与中国戏曲学院,以及重庆大学等院校开展战略合作,设立“九山书会”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探索联合办学、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新模式,为温州戏曲发展引入强力外援,并着力推动中华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助力中国戏曲的学科建设;参与“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创办40周年”等系列活动,邀请中国剧协来温开展梅映九山——梅花表演奖演员讲习班和戏曲演出季等活动,推进戏曲教育深层次研究与实践,提升南戏研究的理论水平;与上海昆剧团、广州粤剧团等知名院团深度交流,邀请历届戏剧“白玉兰奖”得主到温州,开展“玉兰花开·戏聚九山”专场演出,共同探索传统戏曲市场化新赛道;向“百戏之师”昆曲的发源地调研取经,学习借鉴舞台艺术展演;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剧团为成长摇篮,输送本地越剧团年轻演员驻场参演《新龙门客栈》;充分发挥世界温州人文艺家联盟“凝聚合力、成就发展”的平台作用,用好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杭州亚运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等国际性活动、赛会契机,用古老的戏曲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让南戏在更广阔的舞台破圈出彩。
近年来,温州组织开展了“温州南戏新编”“宋韵南戏文化会市”“戏曲寻根南戏文化季”等系列工程,有力推动了温州南戏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先后创排瓯剧《兰小草》《朔门潮》,越剧《风乍起》《柳市故事》《霞光》等戏曲佳作,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越剧节,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推出全国首个戏曲生活市集、央视《角儿来了》录制等品牌活动和赛事,持续打造“南戏故里”文化品牌。
2024年11月6日,作为我国唯一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宋元南戏《张协状元》,从古典文本中走出,以瓯剧形式出现在巴黎中国戏曲节,“南戏故里”以一种创新姿态再次进入国际视野。
如今,无论置身温州何处,都能感受到南戏的痕迹和魅力。
温州将“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作为近年来重要的文明溯源和文化推广项目,从“戏曲大源头”到“戏曲大码头”,就是要用古老的戏曲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让南戏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破圈出彩,以戏曲之名,溯源中华文明,展示中国精神。
这是从“传承”到“活化”的路径探索。南戏并不是一个剧种,它是戏剧的形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以歌舞演绎故事的表现形式,它的时代价值在于规定了很多戏曲艺术规律。溯源南戏,是为了找到戏曲未来更好的发展路径。温州从南戏的文化品牌塑造、经典剧目创排、对外文化交流、人才梯队培养、创新平台搭建、戏旅融合产业发展等6个方面,系统谋划、组合推进,让古老南戏在当今戏曲舞台活态传承,让南戏剧目常演常新、贴近观众。
这是从“国粹”到“国潮”的全新尝试。地方剧种如何“破圈”拥抱年轻人,是戏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同挑战。南戏博物馆、南戏文化园、南戏故里历史街区、南戏小镇的系统打造,通过文旅结合弘扬南戏文化,既展现了南戏故里丰厚遗存,又通过“年轻化、时尚化、科技化、国际化”的创新手法和表现手段,让900年南戏焕发青春活力,让年轻观众感受南戏独特的表演风貌和文化内涵,让典籍中的南戏、文物中的南戏、遗迹中的南戏活态呈现。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仲呈祥高度评价“戏从温州来”品牌活动:这是对中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戏曲学科建设具有示范性意义的一次活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值得向全国推广;温州把南戏带到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让中华戏曲源远流长,传播发扬,将会对全国戏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