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瞭新社报道丨广州西村窑制瓷技艺非遗传承人梁向昭:以瓷为桥,焕发非遗之美

2025-05-06   

随着中外贸易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唐宋以来,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受海外市场需求的影响,广东陶瓷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批民窑迅速崛起,无数陶瓷产品从广州港走向世界。

坐落于广州增埗河旁的西村窑,正是广州对外经贸交流的见证者。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州西村窑陶瓷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向昭向《瞭望新时代》杂志社记者表示,“陶瓷是泥与火交融的艺术,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向人们展现西村窑陶瓷制作技艺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妙工艺,以及进行文化传承。”

广州西村窑陶瓷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向昭

一、见证广州商贸的发展变迁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广东烧造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广东的陶瓷生产窑口遍布全省,西村窑便是其中之一。梁向昭介绍,1952年,人们在广州市西村增埗河东岸岗地发现了一座古窑址。其后,为了修建西村工人体育场,该古窑于1956年被抢救性发掘。考古发掘结果显示,该古窑为北宋时期的民窑,其创烧年代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后来国家文物局将其命名为“广州西村窑”。

20世纪50年代的西村窑窑址考古发掘现场(资料图)

梁向昭表示,“西村窑的崛起,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推动了我国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的生产与对外销售。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广州初设用于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市舶司制度,这使得广州港逐渐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集散地。

陶瓷制品是宋朝外销的主要产品之一,广州吞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器。由北宋地理学家朱彧所著的《萍洲可谈》记载,当时在广州港中,“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描述了外销瓷器装载、堆叠的场景。

由于瓷器易碎,从内陆瓷窑运到广州港的外销瓷器常常面临货物破损和运费高昂的问题。而西村窑窑址靠近如今的增埗河,交通便利——往西与珠江上游的北江、西江两条航道相通,便于接收烧制瓷器所需燃料与原料;往东可经广州港、虎门入海,将产品运输到海外。

在海外贸易繁荣的“天时”与水路运输便利的“地利”推动下,西村窑逐渐崛起。广府工匠们瞄准市场需求和商机,烧制受到海外市场欢迎的瓷器,这也体现了当时广府人的商业智慧与头脑。

“当时,西村窑的工匠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一方面仿烧我国陕西耀州窑、河北磁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多个窑口的陶瓷制品,另一方面不断吸收融合其它国家的文化特色。”梁向昭进一步解释道,“比如,凤首壶就是西村窑工匠兼收并蓄的典型作品。凤首壶的器形源于波斯萨珊王朝的金银器鸟首壶,西村窑的工匠们将其制成陶瓷制品,深受阿拉伯地区消费者的欢迎。”

梁向昭创作的凤首壶

梁向昭介绍,西村窑的瓷器产品以生活器皿为主,品类丰富、器型繁多,出土的陶瓷产品包括碗、盆、杯、碟、执壶等近30种日常用品以及雀食、埙、狗、漏斗等10余种杂器,并且同一类型器物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和设计款式。此外,其装饰技法也非常丰富,运用了刻花、印花、彩绘、镂刻等手法。

西村窑所产陶瓷物美价廉,产品远销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随着西村窑走向兴盛,一个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陶瓷生产网络逐渐形成,甚至在梅州、湛江等地都发现了宋代的窑址。

“由于西村窑的瓷器产品主要为外销,如今国内留存下来的完整器物非常少,大多是陶瓷碎片,这导致很多本地人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西村窑’。”梁向昭表示,“近年来,在海外考古或者沉船考古中,越来越多的西村窑瓷器被发掘,使得人们对西村窑的认识逐渐加深。”

梁向昭创作的西村窑瓷器

二、继往开来,只为坚守心中热爱

作为广州西村窑制瓷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向昭专注研究西村窑历史与复刻西村窑制瓷技艺十余年。但他与陶瓷之间的缘分,可以追溯到数十年以前。

出生于佛山南海的梁向昭,自幼深受石湾陶瓷的影响,“在我小时候,家中时常有石湾陶瓷的装饰和摆件。当时我觉得这些陶瓷制品非常精美,非常好奇它们是如何制作而成的,从而激发了我对陶瓷的浓厚兴趣。后来,我报读了南海经贸学校美术相关专业,接触到了雕塑、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我日后从事工艺美术行业打下了基础。”

1995年毕业以后,梁向昭进入了陶瓷行业,从学徒开始不断磨炼技艺,“从这时开始,我对陶瓷的认识从概念走向实操”。制瓷技艺从拉胚、塑形到上釉、烧制,每一环节都大有讲究,需要静下心来方可不断积累和精进。经过数年的学习,他掌握了陶瓷设计、制作的全流程。“后来我不断进修、钻研,并与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大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拓宽我对陶瓷的理解”,他补充道。

梁向昭西村窑陶瓷作品《万寿翠影》

在陶瓷行业深耕十余年后,梁向昭于2014年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后来,在机缘巧合下,他了解到了植根于广州的西村窑。“西村窑是广州本地的瓷窑,但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其瓷器或残片主要是在博物馆和档案馆展示。”他表示,“作为广府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更多人展示西村窑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希望能通过个人所学的知识,重现西村窑的制瓷技艺并传承下去。”

此后,梁向昭开始专注西村窑的相关工作。“一开始,我花费大量时间收集史料,了解西村窑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并根据书籍上的图片和出土的瓷器碎片去探索所涉及的器型和花纹等。其后,我走访了不同地区的窑口和原料产地,了解相关窑口的技艺特点和风格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梳理,梁向昭结合其近20年烧制陶瓷的经验,开始研究西村窑瓷器陶泥和釉料所含的矿物质和配比等。“我将20多种实验所得的陶瓷样板带到佛山陶瓷研究所,将它们与出土文物的釉面成分进行对比。其中有2—3款釉的成分与西村窑陶瓷残片的成分非常接近,这给我了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釉的成分申请了发明专利。”

西村窑陶瓷釉面所用的原材料

如今,梁向昭坚持沿用当年西村窑匠人所使用的原材料和传统工艺进行创作,让西村窑的陶瓷制品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他表示,“我认为关于西村窑的研究非常有价值,每件出土的文物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学无止境,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西村窑的制瓷工艺。”

与此同时,梁向昭还致力于挖掘西村窑制瓷技艺更深层的艺术价值。他将目光放到了瓷器的微观世界中,向人们展现了陶瓷艺术的全新景致。“如今,我使用含有铜、铁、石英、玛瑙、绿松石等物质的原材料作为陶瓷的釉面,烧制出来的陶瓷有着天然的色彩。在微观层面,我们可以观察到如星空、烟火、繁花等不同的画面,每一件陶瓷、每一处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

微观下的西村窑陶瓷釉面

三、坚定文化自信,奏响非遗传承强音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多方的努力下,广州西村窑制瓷技艺于2019 年被列入荔湾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广州市一直没有瓷器窑口非遗项目的空白。同年,梁向昭成为了荔湾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站在新起点上,梁向昭不断思考如何将西村窑与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他非遗项目相结合。

广州西村窑制瓷技艺被列入荔湾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情感纽带。作为非遗传承人,我认为西村窑是一个引子,可以链接不同的非遗项目,推动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他进一步解释道,“比如,西村窑可与木雕、醒狮、点茶等非遗项目相结合,在制作工艺、创作主题、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融合。2024年,我曾将齐白石的印章、书法和字画等元素融入到陶瓷的创作中。未来,我还构思将粤语、粤剧等元素体现到作品中。”

醒狮主题的西村窑陶瓷作品

长期以来,西村窑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一器一皿均诉说着中外经贸交流、文化往来、民心相通的故事。在新时代,西村窑仍发挥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此,梁向昭不遗余力地推动西村窑“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让中外文化间碰撞出别样火花。他介绍道,“此前,我曾带着西村窑参加过许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来自以色列、巴西、秘鲁、伊朗、希腊等国的驻穗总领事分享西村窑陶瓷的历史文化背景,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未来,我也会继续在这方面努力。”

除了推动文化传播外,人才培养也是梁向昭如今的工作重心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希望西村窑也能够展现新面貌、引入新鲜血液。”他介绍道,“一方面,我依托工作室培养了9名徒弟,期望西村窑制瓷技艺这一项目能出现更多的‘非遗新人’;另一方面,我在广州成立了一所技能培训学校,两年间为近500名下岗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和准大学生等提供了西村窑制瓷技艺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非遗技艺促进就业、以就业助推非遗技艺的传播,形成了非遗传播和传承的良性循环。”

据了解,已有60多名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通过各项考核,成为西村窑传播的专职老师或助教老师,在非遗“六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梁向昭还为残疾人打造了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为他们提供创业和技能的指导、带来了显著的创收,并引导他们找寻人生的价值。

梁向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在推动西村窑制瓷技艺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方面,梁向昭及其团队已与广州、佛山等20多所院校,如广州大学、韶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等达成合作,通过开设兴趣班、选修课等拓展西村窑的传播面,课程覆盖了幼儿园至大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累计培训数万人次。

2026年是西村窑窑址发掘70周年,梁向昭与负责发掘西村窑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举办西村窑出土文物展、开展关于西村窑的研学活动等,并且在对西村窑文物图案和纹饰进行梳理后,创造出新颖及符合西村窑特色的文创产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梁向昭表示,“西村窑是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缩影,我将继续肩负起传承和弘扬非遗技艺的使命,以西村窑为切入口,继续推动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讲好广府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瞭新社)

编辑:何川宁 责任编辑:苏穗越

来源: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