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武警广东总队珠海支队执勤一中队:永续不变的红色传承

2025-05-01   

到过武警广东总队珠海支队执勤一中队“红色前哨连”的人,都有一段相似的“心路历程”:开始是慕名而来,进了营区又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但真正读懂以后,便会由衷敬佩:赓续传统,他们有一种执着;面对困难,他们有一股冲劲,给人以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精神力量。

岁月更迭,“红色前哨连”历经23次调整转隶、移防搬迁,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荣誉得了一个又一个,但赓续红色基因的优良传统始终未变。近日,记者走进这个英雄集体,探寻他们永葆本色铸忠诚的精神密码。

强化理论武装,坚定忠诚信仰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日,一堂以“传承‘红连’精神,打好攻坚之战”为主题的“红连讲堂”,在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举行。班长黎举平采取“观点+故事+分析+结论”方式,将“一桥跨三地,天堑变通途”的巨大变化娓娓道来。

中队第31任指导员陈振炜告诉记者,“红连讲堂”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2010年正式更为现名。每逢党、国家和军队重大方针政策出台以及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中队都会紧扣官兵活的思想组织“红连讲堂”,至今已举办130余期。讲堂采取个人主动登台、身边战友推荐、领导随机抽点等形式,发动官兵登台分享,构建人人当教员、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次次有收获的生动格局,让党的声音成为中队最强音。

“讲好时代故事,坚定忠诚信仰。”武警广东总队珠海支队领导告诉记者,中队始终把强化军魂意识、深扎信念之根作为首要政治要求,直面现实问题、突出政治锻造、加强理论武装,持续强固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近日,记者走进中队荣誉室,一场“寻根‘红连’,奋斗强军”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正在进行。鲜红的队旗下,指导员陈振炜结合一段段影像、一张张照片,深情讲述中队辉煌战史,畅谈军人使命担当,赢得阵阵掌声。

活动尾声,陈振炜望着若有所思的官兵,抛出问题:“同志们,从中队光辉历史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敢打必胜的决心意志。”

“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

“压倒一切困难的气势。”

……

中队官兵轮流登台、争相发言,用朴实的话语表达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雄精神的坚定信念。

“红色历史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也是面向未来踔厉奋发的冲锋号。”陈振炜介绍,他们通过参观见学、事迹报告、仪式教育等方式,以“红连讲堂”“哨位巡讲”等特色活动为载体,不懂激发官兵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

“每年我都要回到这里,讲讲当年的那些故事……”2023年6月1日,是“红色前哨连”授称59周年纪念日,中队第4任连长邹金凤回到老部队分享红色记忆、初心故事。从“一把柴刀用三代官兵”聊到“赤手搏斗嫌犯”,从艰苦岁月谈到幸福生活,邹金凤彷佛有说不完的故事。现场官兵深受鼓舞,报以热烈的掌声。

前两天,战士王司睿激动地接过“学习标兵”证书。他在部队的快速成长,得益于红连讲堂的引领和滋养。

入伍前,王司睿是个“生意迷”。来到中队之初,他平日里学习训练缺少热情,一到周末就精力十足,试图找到“未来风口”。在中队火热的理论学习氛围中,王司睿把包里的“财富宝典”换成理论书籍,还多次主动走上“红连讲堂”分享自己学习体会。

中队持续开展“原原本本学原著、重点解读学内涵、知识问答学要点”理论学习活动,每天安排“微理论、微讲堂、微点评”,引导官兵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努力掌握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和“奋斗者说”,定期开展“新老兵面对面”交流会,邀请中队老兵来队谈授称以来中队可喜发展变化;利用强军故事会、情景剧、“红连歌会”创新理论学习模式,持续提纯官兵思想。

坚强战斗堡垒,凝聚钢铁集体

走进中队,10余张贴在公告栏里的表格醒目地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战士休假、“四有”评选、转改警士、“金点子”落实情况等内容一目了然。

中队指导员陈振炜告诉记者,“红色前哨连”之所以支部坚如钢、党员是榜样,关键在于他们始终坚持和发扬党员问题群众敢讲、支委问题党员敢点、书记问题支委敢批的好传统。

去年9月,中队召开支委会会议研究“四有”优秀个人人选,陈振炜觉得会前已征求意见、充分酝酿,就先表了态,当即被警士支委黎举平指出问题:“书记先发言不符合组织程序!”会后,陈振炜反思:“‘凡事按制度办,人人依原则干’是中队民主建队、官兵较真碰硬的底气所在。”

自“红色前哨连”授称以来,中队党员干部骨干“五先四后”的好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示范引领官兵个个站排头、人人敢争先,确保在最艰苦岗位、最危险时刻上党员、上干部、上警士。

2024年初夏的夜晚,一场战备拉动演练在中队毫无预告地突然展开。中队长谢志雄迅速组织分队全装出动,比以往节省了近3分钟。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出样子。“红连”官兵都认一个理——职位越高,本领必须越高;党龄越长,能力必须越强。其实,在2024年初调任“红色前哨连”之初,已在其他中队担任过两年半中队长的谢志雄轻松地认为自身素质“已经满分”,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闷棍”。

一次支队开展的不到招呼方案演练中,谢志雄经验不足,手忙脚乱,不仅多次指挥出错。为此,他向党支部公开承诺“从头学、重新干”,连续3个月没请1次假,没日没夜地扎在指挥训练室和训练场,一有空就凑到前任队长黎京伯跟前学习请教,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头雁”。

支队政治工作部领导感慨地说:“‘红色前哨连’之所以能本色不改,离不开党支部这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它像吸铁石一样把官兵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锻造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一名党员干部就是一面光辉旗帜。某次任务中,面对执勤兵力紧张的实际困难,中队成立“党员突击队”,由党员轮番顶哨执勤,正在休假的排长黄泽聪得知情况后,立即归队参与执勤,他说,“越是困难的时候,党员就越是要顶得上去!”

组织生活炉火旺,党员人人加油干、个个争先进。目前中队党员中,几乎人人受到过表彰奖励。上等兵孙浩曦大学期间就入了党,但之前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识不太深刻,在中队严格组织生活的淬炼下,看到了标准、找到了差距,通过一年不懈努力被支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传承激励,感召奋斗强军

“红色前哨连”先后32次获评基层建设标兵和先进中队、荣获74项省级以上荣誉,这其中的奥秘何在?班长张芳灿心中有着明确的答案。

早在还未加入“红色前哨连”时,张芳灿因表现突出就被支队推荐参加总队“武教头”比武,但信心满满的他却在比武中屡屡失败,接连的打击曾一度让他陷入失落迷茫。

“张芳灿!”

“到!”

“现授予你‘红色前哨连’第1324号战斗编号,欢迎入列!”2022年3月,服役6年的张芳灿服从组织安排调到“红色前哨连”,报到第一天就参加了战斗编号授予仪式。看着手中的“1324”编号,张芳灿的心中有了一丝莫名的悸动。

紧接着,张芳灿便参加了中队组织的“红连讲堂”。当天,“联合国荣誉勋章”获得者、老中队长庄超再次回到中队,与官兵们聊起了荣誉背后的故事。

2006年,庄超军校毕业后来到“红色前哨连”。听闻部队将抽选人员参加海外维和任务,他第一时间递交申请书。“作为‘红连’的兵,就该主动接受考验。”经过严格选拔,他如愿最终入选。在8个月时间里,庄超和战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无一伤亡、无一违纪、无一退返”的纪录。听着老中队长的讲述,张芳灿不禁扪心自问:“争当打赢尖兵,我,练过硬了吗?”

自此,张芳灿的心中又燃起对荣誉的渴望,一头扎进大纲教材,一个个内容去研究,一条条线路去摸索,再一次踏上总队武教头的比武场,经过激烈的比拼,一举斩获总队第一名的良好成绩。同年,张芳灿又参加总队“三会一好”优秀政治教员比武,从58名选手中杀出重围,成为进入决赛的唯一一名警士。

“编号本身并没有意义,是‘红连’一茬茬官兵争取的荣誉赋予了它时代的内涵”,张芳灿说。

今年年初,退伍老兵莫振华回到中队参观荣誉室,惊喜地发现武警部队“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奖牌已被放置其中,思绪一下又回到了得知获奖的那一天。

那本是中队庆功的日子,中队上下喜气洋洋。然而指导员陈振炜却突然泼了盆冷水,“揭短短变长,护短长变短。不能只看到成绩,很多问题还藏在暗处,现在开庆功宴还为时过早。”

在陈振炜的倡议下,中队党支部决定把“庆功会”变成“揭短亮丑会”,人人上去讲问题、个个都要给支部“把把脉”。

“这是中队创先争优、为先进‘保鲜’的秘诀之一!”陈振炜告诉记者,1964年中队被授予“红色前哨连”荣誉称号时,大家围着奖牌照了张合影,把奖牌迎进荣誉室,紧接着党支部就利用两天时间开展“防骄破满”教育和“揭短亮丑”活动,查找出20余个问题,制定30多条整改措施,写到黑板上、放在门厅里,警醒官兵“攀登向前创新高,止步回头是深渊”。正是凭借着这份清醒,中队才斩获一个又一个荣誉。

开拓创新发展,勇立时代潮头

今年年初,总队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专题集中辅导时,受领总队“四讲一读”教育模式试点任务的“红色前哨连”,用干部的生动讲解和官兵的亲历分享,展现了中队官兵勇立时代潮头、开拓创新发展的实绩。

从守卫见证到亲身讲述,官兵对改革开放成绩的来之不易感触更为深刻。曾几何时,为了支持港珠澳大桥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队多次搬迁营区,训练场地不足也一直是制约中队训练水平提升的短板问题。面对困难,官兵拿出革命前辈“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头,住宿环境艰苦,也要把训练搞起来。针对担负任务实际,将多课目结合起来练技能,将半身靶胸环靶按比例缩放练射击,实打实投融入连贯演练……

如今条件改善了,中队抓住机遇,加速推进执勤信息化建设。他们在全总队率先建成了集高清监控、红外对射报警、广播劝阻、人像识别抓拍追踪的多功能执勤信息系统,还配备了各式无人机等多种装备。

先进装备固然重要,但人才是决定因素。采访中,战士黄泽聪讲起了这么一个故事——

2024年春节前夕,一场实战化演练拉开序幕,担负作战勤务值班任务的黄泽聪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突然间,对讲机响起,“2号区域发现可疑人物,哨兵正在前往处置。”看着眼前空无一人的屏幕,黄泽聪一愣,但又迅速调整指挥方案,及时将可疑人员抓获。

“人不能完全依赖装备。只有人装高度协同,才能确保任务万无一失。”中队长谢志雄总结道。

随后,中队针对可能发生的18种一般情况、14种重大情况逐个反复研究、演练、复盘,不断提高哨兵执勤应变能力。最终,中队结合新式装备,创新总结的“一线执勤哨兵能应急、二线临近巡逻能增援、三线周边力量能封控”的战法在全总队推广。(瞭新社)

编辑:莫莫 责任编辑:陈昭昭

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