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以新基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2024-05-23   

我国工业和制造业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同时也应认识到,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逐渐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成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经济韧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兴起,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其韧性和安全水平成为产业、技术政策的重大战略方向。其中,新基建以其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影响,对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起到了关键促进作用。

新基建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新基建可以划分为数字基建、融合基建、创新基建三类,其中,数字基建包括通信、技术、数据等基础设施,融合基建主要包括传统交通、能源、生产基建的数字化融合升级,创新基建包括科技、科教、产业技术创新等基础设施。

一方面,新基建强化了产业链供应链的主体韧性。

数字基建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强化企业控制能力。数字基建提供了以大数据、智能分析为基础的供需分析能力,提供需求发现、用户挖掘、客户维护等功能,降低企业信息搜寻成本。区块链等去中心化技术在有效保护隐私基础上,实现全主体经济行为的可追溯、可查询,降低了主体间信用成本。企业主体创造附加值能力更强,为持续参与市场竞争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支撑,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主体的地位与控制能力。

融合基建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提升恢复抵抗能力。融合基建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了范式,在生态领域,大数据、区块链加速了去中心化的绿色金融投资平台建设、实现低成本的碳排放交易认证以及生产溯源;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融入生产、物流、销售环节,实现无人数控、辅助决策、智能农业机器人等转型。通过数智化转型,主体生产服务流程被彻底改造,拥有更大的发展调整空间,从根本上提高了产业链风险抵御能力与重建恢复能力。

创新基建通过技术关联、知识溢出提高主体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核心。创新基建面向技术、产品、服务、模式等创新需求,为底层技术开发、新型产品研制、商业范式革新等提供了孵化支撑,打破了知识技术溢出的物理限制,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完善了创新格局。

另一方面,新基建优化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构韧性。

数字基建优化了上下游企业供需匹配,提升供需匹配概率、效率和质量,提升结构性恢复能力。数字基建历史性地为产业链供应链引入了“数据”这一生产要素,大大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5G、量子通信等通信基建大幅提高信息传输速度质量,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基建服务于数据处理、分析、决策,在生产端提升资本、劳动、技术要素的匹配,在消费端完成个性化需求与专业化供给的匹配,数据基建搭建起地区化、行业化数据网络,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行业专门市场、线上市场的形成。

融合基建加速生产系统变革,展现出更强的协同调度控制能力与抗冲击能力。融合基建广泛融入并革新传统生产系统,推动单点环节数字化向全面集成演进,加速生产模式和组织形态的系统性深刻变革,催生泛在生产、万物互联、高能低耗的新型生产系统。同时,进一步稳定供需关系,保证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和协同,企业及供应商建立起更加稳定持久、互利共赢、协同共生的伙伴关系,一系列新型产业组织与产业链供应链同盟快速涌现。

创新基建构建完善集成协同创新链条,优化系统创新能力。创新基建围绕系统性的创新需求,构建起涵盖多个创新节点、多元创新主体、多重创新要素的创新集成链条,整合政策链、服务链、资金链、人才链等一系列链式架构,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渗透性、通用性、基础性、使能性作用。通过横向、纵向链式结构的传导,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更高层级跃升。

新基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实际效能

总体上,当前我国数字、融合、创新基建对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基底支撑能力、核心赋能作用、驱动引领功能正不断加强。

首先,数字基建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基底支撑能力突出。通信类基建方面,5G基本实现高质量全覆盖,量子通信技术全球领先。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千兆端口2302万个,5G定制化基站、5G轻量化技术实现商用部署,工业级5G芯片、模组、网关实现突破,累计发布3项国际标准和90项国家标准。技术类基建方面,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市场规模显著提高。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5800亿元,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核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云计算市场持续高速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4550亿元。数据基建方面,数据算力存力规模全球领先。截至2022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达到180EFLOPS。

其次,融合基建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赋能作用明显。第一,工业互联网融合赋能效用走深。据工信部预估,我国2023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全部工业大类,推动万余家企业供需对接,带动投资超1700亿元。第二,绿色能源网络基础设施稳步发展,新型能源系统雏形显现。2023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9.20亿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3.9%,其中水电达4.22亿千瓦,核电达0.57亿千瓦,并网风电达4.41亿千瓦,并网太阳能达6.09亿千瓦。风力发电机组、水轮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产品2023年产量较2022年分别增长28.7%、35.3%和36.9%。第三,车联网设施智能化网联化水平大幅提升,智慧交通建设快速推进。

最后,创新基建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驱动引领功能加强。一是技术发展与产业促进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已达169个,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数达475个。二是科教服务与创业服务能力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我国高等学校数达2756个,高校研发机构数为22859个,研发人员达140余万人,经费支出达2180.5亿元。

优化发展环境更好推进新基建

第一,高质量推进数实融合,完善人才供需体系。基于我国超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内需市场,发挥我国产业门类齐、体量大、应用广、数据全的优势,着眼于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促进各环节、各区域之间的数据畅通。降低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成本,推进实体企业联网改造升级,推进IP化、扁平化、柔性化技术改造和建设部署,优化升级国家骨干网络。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建立数据要素按贡献分配机制,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支持“链主”企业探索建设行业数字化赋能平台,辐射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完善“数字+实体”专业人才供需系统,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增加高端人才供给。推动校研企协同共建全国数字人才培养生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

第二,加快法律规范制定,提升政府服务与监管水平。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研究,加强标准规范、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算法监管与问责、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体系研究。强化反垄断执法,坚决打击算法歧视、市场操纵、数据垄断、侵犯隐私等行为。根据产业链供应链关系结构异质性制定差别化政策,考虑上下游企业规模、性质、市场结构等差异,以审慎监管提高我国新基建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建设行业性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技术偏弱等问题。

第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多维度保障发展安全。坚持全球化道路与国际视野,搭建“数字+实体”全球服务平台,吸引国际创新要素资源参与国内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中日韩区域协同创新,打造东亚数字创新高地,加强区域人才交流与技术共享。高质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中东欧数字经济合作,推动形成“创新共同体”。鼓励企业联盟、行业组织参与全球数字标准制定。高标准建设多维安全体系,构建设备、平台、企业安全评估认证体系,确保数据、能源、产业安全。建立全产业链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数据收集、存储、处理、转移、销毁等环节安全能力。

第四,统筹全局长期建设,聚焦关键领域协同。前瞻性统筹推动新基建全局性、长期性建设,加快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打造能源“血管系统”、信息“神经系统”、交通“肢体系统”的新基建网络。提前布局内生智能网络、星地融合组网等新一代概念性技术开发。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边缘、通用、超算、智算数据中心合理梯次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支持产业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编制发布行业知识产权图谱,建立健全政企产研协同创新推进机制,加强理论研究、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协调配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协同创新水平。支持民间投资等多元主体参与新基建,进一步放开新基建市场准入,破除隐性壁垒,发展与需求相匹配的融资方式与参与方式。

(作者:郭朝先 方澳,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瞭新社)

编辑:何川宁 责任编辑:苏穗越

来源:经济参考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