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8
锣鼓一响,春节的脚步近了。闭眼细细感受,耳边似乎传来了阖家团聚的欢笑声,鼻尖仿佛嗅到了南国缤纷花卉的芬芳,舌尖宛若尝到了家乡特色菜肴的绝佳滋味……在佛山市禅城区普君南路,这条被老人称为“细巷”的街道,在市井烟火气的环绕下,一家不显眼的老铺静静矗立。待人们走近,映入眼帘的一张张描金带红的年画和淡淡的油墨香气,唤起了人们对“年”的独特记忆,这正是佛山木版年画的魅力所在。
从艺十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奔走在磨炼技艺和传承非遗技艺的路上。新春将近,她向瞭新社记者讲述了她与佛山木版年画之间的故事。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
“门神行”:蕴含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佛山木版年画在行业内被称为“门神行”,它是以“门神”等节庆类人物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用品。佛山是华南地区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该行业曾一度非常鼎盛。纯手工制作的佛山年画不仅在佛山和岭南地区销售,随着岭南一带先民“下南洋”谋生,以佛山年画为代表的岭南传统风俗和文化也被一并带到了东南亚地区。
长期以来,佛山年画的制作技艺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刘钟萍的师爷冯均是“门神行”的老前辈,他又被同行称为“门神均”,其所经营的“冯均记”是行业内的老字号。“‘冯均记’可以看作是我们现在所说的IP或者品牌,听我师父冯炳棠说,当年师爷所做的年画出口到国外时是免检的。而且因为师爷的手艺很好、做生意很讲诚信,所以冯氏老铺声名鹊起。”刘钟萍介绍道。
正等待晾干的佛山木版年画
如今冯氏木版年画老铺所在的“细巷”,曾是行业的聚集地,全盛时期有几十家年画作坊在此经营,从业人员逾4千人。“行业发展得越成熟,它的分工就越细。当年行业内会有画师、雕版师、刻工等不同的分工,像‘冯均记’就主要是做开纸、套印的工序。”刘钟萍的师父冯炳棠自幼在“细巷”长大,从其父亲身上耳濡目染地习得了制作木版年画的手艺。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木版年画逐渐式微。“细巷”也从年画铺集聚地变成了充满烟火气的居民区。1998年,已经退休了的冯炳棠了解到当时国家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支持,加之陆续有老街坊对年画产生需求,心怀传承家传技艺使命感的冯炳棠决定在“细巷”的老铺原址重开冯氏木版年画店。
刘钟萍感慨道,“人在,技艺就在。虽然当时我师父已有十几年没有接触木版年画了,但是从小跟着他父亲学习到的技艺是不会消失的,只是需要时间重新熟练起来。另外,师父在决定振兴木版年画后,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重新找老师傅去学习,不断精进自己的手艺。”
雕木版时所需的工具
佛山木版年画的主要工序有创作、雕版、印墨线、套印、描金、开相、填丹等,每道工序都有其考究之处。“比如在创作阶段,会有专业的画师根据题材和主题设计画稿。由于后续要进行雕版,所以画稿的线条不能太密和太细,不然印刷出来的线条不够清晰。另外,图案中间也不能留白太多,否则印刷时纸张会塌下去。”她继续解释道,“又因为年画代表吉祥喜庆,所以我们要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画稿上每一个元素都要有其对应的寓意。”
佛山木版年画独具特色的一道道工序,融合了独特的岭南地域文化,这也是佛山木版年画和其他地区木版年画相比的亮点所在。由于岭南人民过春节时讲究喜庆吉祥,张贴在家中的年画一定是红色的,这种理念映射在佛山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中,便多了一道“填丹”的工序,即在印好年画主体人物后,再用颜料将纸张的底色涂成红色。她笑道,“在中国木版年画展中怎么认出佛山年画?首先看,如果门神的底色是红色的,那么它有99%的可能性是来自佛山的;再看,如果感觉年画非常隆重或有丰富的描金,那绝对就是佛山年画。”金灿灿、红彤彤的年画,蕴含着岭南人民的欢度新春佳节的传统习俗以及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红彤彤”的佛山木版年画
佛山木版年画种类繁多,除了“门神画”外,“神像画”“岁时风俗画”以及生活装饰用品画和民间祭祀、宗教信仰用品画,都被统称为“佛山木版年画”。“神像画”在佛山木版年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儒道释到行业神均有涉及,这也是佛山木版年画的另一个特点。“佛山木版年画中神像的表情都是十分和气的,即使是钟馗神像,也蕴含着‘引福(蝠)归堂’的美好寓意。”她表示,这是因为岭南“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理念融入到佛山木版年画的创作中。
学艺十载:埋头做工艺,抬头看世界
从2014年接触佛山木版年画至今,从艺10年的刘钟萍认为自己是一个“实战型选手”。大学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她,在朋友的推荐下于2014年来到冯氏木版年画老铺担任讲解员。她认为,虽然只是一名讲解员,但是想要真正讲好非遗技艺的故事、“吃透”这门技艺,不能照本宣科,而要自己动手尝试、全面地体验技艺的各个流程。
“这是一门手工艺,游客来到我们的店铺,不仅是想听我们讲故事、看作品,还想自己动手尝试和体验,所以我得清晰地了解整个流程。”于是,在讲解员的工作间隙,她从套色开始慢慢学习。她的认真和努力也被师父看在眼里,逐渐地教授她更多关于木版年画的知识和技艺。
冯炳棠大师(右)与刘钟萍(左)
学艺之路上,冯炳棠大师对刘钟萍的谆谆教诲,使她一生受益。“师父传达给我的理念,不仅是对于学艺,而且对于做人和对未来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刘钟萍回忆道,学习手工艺不像做客观题一样有标准答案,在某个时间点可能怎么尝试都无法做到“完美”,但不急不躁地一直磨炼下去,到了某一个临界点就会茅塞顿开,“师父让我不要那么着急,当练习到了一定程度,‘纸会告诉你、木版会告诉你、刻刀会告诉你’。”
“师父也十分关心时事和社会变化”,她继续说道,他不只每天埋头做工艺,还会抬头看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有什么变化,“这也影响到了徒弟们,我们经常去社区、市集摆摊,关注目前年画受众的需求和喜好。”
四色套印的佛山木版年画
2019年,冯炳棠大师去世后,刘钟萍一边同师母、师兄传承木版年画的手艺,一边总结学艺的经验、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钟萍真的很用心,直到现在还不断找老师学习技术,并且一心想要传承好这项技艺。”冯炳棠大师的妻子、刘钟萍的师母十分感慨地对瞭新社记者说道。
学艺者往往需要经历枯燥重复的过程,但刘钟萍总是能以平稳的心态去面对。“在学艺前,我常常在书桌前阅读一整天,所以我知道自己能够‘坐得住’。在学艺的新手期,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知道必定会经历自我怀疑、否定自己的过程和遇到瓶颈期,只要不断告诉自己这是做学徒的必经之路,就不觉得是个很大的困难、我一定可以跨过这道坎的。”
她认为,除了向老前辈请教手艺,也要学习他们的心态。“师父曾经说过,我们是在做有吉祥寓意的作品,如果创作时怀揣着苦闷的心情,那这种负面情绪会通过作品传达到受众眼前。因此,我不会给自己太大压力,永远给自己留有‘放弃’的选项,这样反而能够更舒服地走下去。”刘钟萍坦言,“我不敢说自己一直很坚定,但已不知不觉在从艺之路上走过了10年。着眼未来,我只要对眼前的每一步都很坚定就行了。”
正在雕刻中的木版及雕刻工具
在她看来,年画最大的价值就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处于不同阶段时,在脑海中对于幸福未来的想象,并通过吉祥的图案或者神像造型作为载体呈现出来。”
“木版年画的式微和振兴,都是和‘人’相关的。”这是刘钟萍传承和弘扬木版年画所牢牢把握住的一个点。“我一直思考:‘现在的人们对年画还有什么需求?’传承人要去唤醒这些需求、创造新的需求,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来调整。”
非遗传承:埋下种子,焕发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延续,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社会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出现,佛山木版年画的受众群体和市场规模曾一度缩小,但随着国家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步入新时代,佛山木版年画这颗岭南文化的明珠重新焕发光彩。
让刘钟萍印象深刻的是有机会参与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修计划”)中。该计划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传承人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同时,她还入选了广东省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发起的“岭南·高度”新时代岭南100名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不断深化对传承非遗技艺的认识和理解。
刘钟萍获“广东省首届最美非遗人物”
“2016年,我通过研修计划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逐渐为木版年画引入一些新的理念。不仅提升了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而且还学习了如何传承好非遗项目。”她表示,非常幸运能在刚入行没多久便获得了进修的机会,让自己少走了很多弯路,尤其是通过老师的指导,对打造品牌有了新的认识。
“我是比较早开始有意识打造非遗品牌的传承人,所以如今我们的品牌被更多的受众所认识,下一步我打算培育自己的IP。当传承人对于非遗品牌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划和方向后,在创作时也会有所侧重。”
目前,刘钟萍正着手推广“冯氏世家”佛山木版年画百年老铺和“解忧年画铺”两个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品牌。“‘百年老铺’主要是传承传统的木版年画,像现在人民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一些经典的、原汁原味的作品还是有市场的。而‘解忧年画铺’则是呈现新的元素和内涵,现在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中。”
刘钟萍开展佛山木版年画体验活动
其中,针对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刘钟萍创新性提出“诸神复活”的概念,即用年轻人感兴趣的语言去讲述年画中的传统故事和蕴含的吉祥寓意,此形式在年轻人和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比如通过“脱单神器”“行桃花运”来诠释传统故事中保佑姻缘的和合二仙;通过“逢考必过”来诠释保佑学业的“考神”和状元及第;用“一个亿”来诠释象征带来财运的财神……通过崭新的祈福许愿形式,搭建起年画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让年画真正地在新时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中,被更多人所熟知。
“我的理念是,年画最好的博物馆是在每个人的家里。通过‘诸神复活’的形式,不同的群体都能通过年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小朋友的是‘逢考必过’的年画、家长的是求财运求事业的年画、老人则是求健康或者贺寿的年画等等。”据介绍,受到年轻人渴望亲身体验非遗技艺这一需求的推动,刘钟萍还将年画手工体验课升级为“年画幸福课”,进一步丰富传统非遗技艺的体验感,让年轻人在一道道年画的制作工序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刘钟萍开展“年画幸福课”活动
此外,政府不遗余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入社区,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刘钟萍表示,现在国家大力推广非遗技艺、振兴传统工艺,像木版年画等一批传统技艺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集市”“非遗课堂”等形式,出现在“00后”“10后”小朋友的生活中、校园里,使他们从小对传统技艺产生印象和认识,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技艺的传承。
“在推广非遗技艺方面,佛山有一个非常利好的政策。”她介绍道,在南海区教育局的推动下,2023年暑期,区内学生可选择体验佛山木版年画、狮头彩扎、剪纸等非遗技艺,“暑假期间,我们45天内开了50多节木版年画体验课程,将宣讲性的内容与手工体验相结合,每场都‘爆满’。”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小朋友的心中埋下了一颗颗非遗的种子。
2024年春运期间,佛山木版年画走进广州南站
步入新的一年,刘钟萍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划,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着。“一个人很难往更远的方向走去,所以我目前积极地寻求合作,比如与高校合作,设立‘非遗学院’或‘大师工作室’等,进一步传承好非遗技艺;或者与优秀的设计师、插画师合作,让年画作品有更新的面貌。”同时,她希望能够将师父的谆谆教诲和自己的从艺经历记录下来,作为年画课程或者年画教育的基础,并不断丰富和传承下去。
“我的手艺生活”是刘钟萍朋友圈中为自己从艺生涯写下的记录,3700多个日日夜夜,见证着她在磨炼技艺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新春佳节临近,刘钟萍仍然穿梭于广州、佛山各地,奔走在弘扬非遗技艺的一线。非遗技艺凝聚了先辈的智慧结晶,在漫长历史的长河中埋下了一颗颗种子。步入新时代,种子植根于更丰沃的土壤,不断汲取养分。在一批批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非遗技艺融合新的时代元素,枝繁叶茂、不断焕发勃勃生机。(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