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产业>正文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情感表现探究

2025-05-02

视觉传达早在本世纪之初就被作为艺术类一个专门领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视觉表现进行信息传达,传达内容、传达方法与传达效果都在其研究范围内。人类社会中情感交流是相当普遍的,而视觉情感表达则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菜市场里摊主用红色标牌吸引顾客,在地铁站用动态屏幕播放公益广告,这些日常场景都体现着视觉传达的重要性。视觉传达中的情感表达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共情他人的情感状态。数字媒体技术让这种传达得到延伸,通过动态色彩、虚拟场景等手段,将简单的视觉刺激升级为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从视觉表现上来说,视觉情感的表达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静态画面通过画面风格版式、色彩表现、动作行为产生叙事性,让观众在前因和后果的想象空间中引起情感共鸣。数字媒体技术则通过数字化场景、数字化包装、编辑以及交互,将静态画面的叙事性按照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与审美情感以一种沉浸的方式表现出来,大大提升了画面的感染力。在数字媒体领域,技术赋予视觉传达更为丰富的创作形式与表现方式,技术的发展也让创作者的想象力更直观地展现,情感也随之更直接地展现了出来。总的来说,静态画面如同定格的照片,需要观众自行想象前后故事;动态画面则像连续播放的电影,带着观众经历情感起伏。

视觉情感表现要素

视觉情感表现包含许多组成的因素,是色彩基调、光影效果、表情动态、空间构造、材质肌理、环境氛围等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例如暖色调让人感到温馨,冷色调营造神秘感等,这些基本原理在数字时代依然适用,但有了更多表现手段。数字化语言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虚拟、渲染、运动等因素,强化了视觉情感表现。如3D动作游戏《艾尔登法环》的CG过场动画中,腐败湖场景用黏稠的琥珀色液体、缓慢扩散的猩红雾气,结合角色移动时的迟滞水花特效,将“绝望感”具象化为可交互的视觉体验,玩家不仅看到恐怖场景,还能感受到操作延迟带来的无力感,这种新的体验是传统媒介难以实现的。很多视觉场景都依托于数字艺术,达到强化视觉情感表现的目的,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环境强化与技术增强。

数字化环境美术对情感表达的提升

数字环境美术对视觉情感表现的提升,本质上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体验。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视觉美化,而是用数字技术构建起一套精密的情感触发系统,让观众的眼睛成为接收情感信号的“传感器”,大脑则自动将其解码为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邯郸方特国色春秋主题乐园的“黄粱一梦”场景设计为例,技术团队用三层空间叠加技术打造情感层次:最远层是真实的传统木质布景,中间层是全息纱幕投射的全息影像,最前层则是虚幻的山水画卷投影和结合光影出现的实体道具。当剧情发展到特定时段时,实体道具和虚幻场景,在光影和投影技术的加持下随即出现,并对虚无的烟、光、气等氛围因素采用了数字特效可视化演绎,用来增强视觉感染力,演员与之交互,虚拟的形象与粒子的运动方向随之变化,仿佛梦境照进了现实,观众也为之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这种“虚实交互引发虚拟反馈”的机制,让“梦幻人生”的概念变成了肉眼可见的情感具象物——观众能清晰看见行为如何影响虚拟世界,这与最终梦境破碎的无力感形成强烈对冲,使情感冲击强度完全超越传统布局。

再以郑州方特欢乐世界的“飞翔之歌”场景设计为例,圆形剧场加上数字化的穹顶小球设计,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当灯光暗下,数万颗数字化小球像被施了魔法般在空中起舞。它们时而聚集成飞鸟,时而散落成星河,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在观众头顶流转。各种排列组合出来的造型“压迫”场下观众的视觉感受,这种强烈的刺激让观众的情感瞬间得到了强化。“飞跃极限”项目利用现代数字化的包裹式穹顶与地屏,加上可运动的座椅,让观众完全沉溺在虚拟之中,情感得到了释放。在这些环境中都是数字技术在支持着这种情感转化。

数字环境美术的突破性在于,它用技术解构了情感传递的过程。传统美术依靠观众自行想象补全情感逻辑,而数字技术将每个情感触发点都设计为可视化的技术链条。当观众深入数字环境中时可以感受到梦境虚幻,这种将情感解构为可观测技术现象的能力,正是数字环境美术实现情感表达提升的核心所在。

数字技术赋能艺术表现对视觉情感表达的强化

数字技术正在用更加细腻且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帮助我们传递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让抽象的情感变得触手可及。以视频剪辑为例,它早已突破了线性拼接画面的基础功能,进化成一种能够精准调度观众情绪的艺术语言。当创作者想要呈现怀旧氛围时,可以运用数字编辑软件中的时间重映射功能,让镜头慢放,配合泛黄的滤镜,像浸水的宣纸般缓慢晕染,就像翻开童年的相册,营造出老照片怀旧的质感;而在表现紧张悬疑的场景时,又会采用高频次画面切割配合动态特效,晃动模糊的画面使观众产生心跳加速的生理反应。如今的转场技术更是充满想象力,用粒子消散效果表现记忆的零落飘散,用数字模拟的裂纹转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破碎瞬间等等,这些饱含数字技术的过渡细节,实际上都在用数字视觉语言悄悄重构着人们的情感体验。

在色彩调控方面,数字技术让艺术家拥有了通过色彩变化调配情绪的精准掌控力。通过情绪色彩分析,创作者可以实时捕捉画面中的色彩情感倾向,精准细致地调节色相与明暗来影响情绪。

数字包装技术则像是为抽象情感编织的可见外衣,能够将无形的内心波动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比如,焦虑情绪被设计成不断增长的尖锐几何体,在三维建模软件的辅助下形成具有压迫感的数码迷宫,而希望之光则被设计成粒子,并具象化为破土而出的发光幼苗,使其生长变成流光溢彩的希望绽放。响堂山石窟数字展厅打造的沉浸式莲花装置也是数字视觉表现的典型范例,他们运用参数化设计的数字投影系统,让观众每走一步都会触发虚拟莲花的绽放与飘落,寓意着“步步生莲”,与佛教莲花的寓意相契合,这种将生物生长过程转化为数字艺术语言呈现的技术,结合人的感官互动,使观众在真实空间里触摸到幻象之美。

这些技术突破本质上都是在搭建情感传递的新型桥梁。它们既能把焦虑的心跳转化为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波纹,也能让千百年前的文人情怀通过数字山水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就像电影技术曾让静止的画面获得生命,当代数字艺术的发展正在创造情感表达的新维度,它不仅放大了人类感知情绪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让那些隐蔽的、内心的情感体验,能够借助数字媒介获得跨越空间的共享与表达。技术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人类情感延伸的有机载体。

数字媒体表现形式是对传统艺术情感表现的延续

数字艺术在色彩运用和笔触表达上,延续了传统艺术“以形写意”的核心逻辑。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墨分五色”,通过水墨浓淡传递情绪层次。数字创作者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动态视觉语言,例如动画电影《深海》中,用粒子水墨技术模拟传统颜料流动的轨迹:当角色陷入绝望时,画面中翻涌的墨色如浪潮般吞噬人物,墨块碰撞产生飞白效果。这种技术突破并未割裂传统,反而让观者从流动的电子色块中,感受到比宣纸水墨更强烈的情绪张力。其核心,并非对物理材料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算法逻辑将笔墨的哲学意蕴转化为可交互的数据语言。以中国水墨为例,数字工具通过动态粒子系统模拟墨色晕染的随机性,既保留了“墨分五色”的层次美学,又赋予创作者实时调整笔锋含水量的自由——当虚拟笔触接触数字宣纸时,算法会根据压力数据触发“积墨”“破墨”等效果生成,甚至能通过机器学习还原传统绘画中墨色氤氲的时空痕迹。这种数字加持并未割裂传统,反而在像素与笔触的转换中,让枯笔飞白与漩涡笔触在算法层面对话,共同演绎着“笔触即心迹”的艺术本质。

数字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叙事的局限,继承了“以景生情”的情感触发机制。传统卷轴画通过移步换景引导观者情绪,数字艺术则通过三维空间和交互设计强化这种代入感:在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焰山场景中,玩家操纵角色每前行一段,背景岩壁的灼热质感会随画面色温升高从暗红变为炽白,同时配乐中古琴声逐渐被琵琶轮指的密集音效取代,数字叙事将听觉、触觉统合为沉浸式的情感容器。

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深入美学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数字技术正在用新的语法,续写古老的情感密码。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技术在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上,为视觉情感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技术,使人产生了更强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在技术的加持下通过视觉感官更容易被调动出来,不但继承了传统艺术表现中调动视觉情感的所有关键因素,并且打破了传统的界限在叙事和表现上都给予了加强。特效包装、色彩叙事、交互体验,还有虚拟现实,都在强烈调动人的视觉情感,这既是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情感表现对传统的致敬与传承,更是未来视觉语言中需要重视的表现手段,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视觉情感的表现还会迎接更多的挑战与发展。(瞭新社)

编辑:夏筱暖    责任编辑:李懿

来源:中国文艺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