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智库>观点>正文

“小课间”映射育人大情怀

2024-09-27

日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课间时间指导意见》,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优化调整后,小学学生上午上课时间、午餐午休时间、下午放学时间保持不变,初中学生除下午放学时间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延长5分钟外,其他保持不变。

该文件的出台及相应举措,体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学校工作育人导向的转变。中小学生课间被忽视、被挤占,甚至被限制出教室活动的问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此文件以适当增加学生课间时长这一细节为切入点,促使学校工作由“管理”向“育人”转变,促进教师从“管理者”向平等友好的“参与者、互动者”角色转换,营造一张一弛、劳逸结合的校园环境,真正让“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理念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持续强化依法依规办学行为。2024年4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文件的附件2《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第8条规定:严禁违反国家规定的学生睡眠时间安排学生作息,或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此番北京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是落实教育部“规范管理年”要求开展的具体行动之一。北京市通过整体统筹优化,把从大课间中调整出来的时间均匀分配给每一个小课间,进而将传统的“课间十分钟”全部扩展为“课间十五分钟”。单次课间时长得以扩容,但并未压缩教学时长,而是对在校时长进行了重新分配,对教学任务与整体时间安排的实际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充分保障了学生的休息权。

尊重和依循教育科学规律办学。延长小课间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走出教室游戏、运动、交流沟通,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预防近视,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预防肥胖,释放压力、培养健全人格等。“课间时间”的落实,可有效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感、调节情绪,让学习节奏张弛有度,提高整体学习效率。这是对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应有尊重。而且,为稳妥做好此次课间调整工作,北京市给学校设置了一个月的调整缓冲期,便于学校结合实际逐步落实、自主统筹优化安排、采取更加科学的措施,从决策到落地摒弃机械的“一刀切”。

面对各区、校之间实际状况存在的客观差异,为更好地执行政策,后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因地因校制宜自主优化调整。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干部教师育人站位,提升教师在课间时段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根据学校实际积极探索、科学规划,设计一套可操作、可执行的课间活动安排。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课间活动,带动学生科学、安全地休息、运动,对课间与课堂应同等重视。

加强课间活动整体设计。优化调整后,学校上、下午各安排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学生在校每天课间总时长小学阶段不少于90分钟、初中阶段不少于105分钟(五四制学校可参考制订)。各学校应该对这段不算短的每日课间总时长进行整体的系统化设计,进一步丰富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充分挖掘、发挥校园内各种资源的育人功能。城区面积相对紧张局促的学校更应加强设计,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具体情况尝试探索适合的活动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加适宜的课间休息环境,对大小课间的学生活动进行具体设计规划。学校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组织人员开发、引进、推广适合课间开展的趣味体育游戏,允许学生自带安全、健康的游戏材料器具入校;适时邀请家长、专业人士、非遗传承人等参与课间活动,增进家校社联系与共建,让学生在适度休息的同时能有多方面收获。

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课间活动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学生人身安全等系列现实问题,比如上下楼梯时的拥挤踩踏、追逐嬉闹时的碰撞、器材工具的意外伤害等;学校应全面排查硬件设施可能潜在的风险与隐患,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解决,如增加必要的监控设施器材,特别是在拐角、盲区地带;在楼道、操场尤其是运动区要增加安全值班岗,及时阻止学生的不安全行为,维持正常秩序;要建立健全在校“中小学生平安保险”意外伤害险种,开展教师和学生的红十字志愿者紧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完善校园应急救援制度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学生课间时间调整的检查监督反馈机制,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禁教师拖堂和提前上课等占用课间时间的行为,坚决杜绝“课间圈养”现象发生,确保学生课间要求得到落实,课间活动科学、有序、安全。(瞭新社)

编辑:洛宇    责任编辑:周舒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