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在中国西部的祁连山摆浪河冰川区,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康世昌研究团队联合甘肃省气象局利用烟炉、火箭弹和飞机成功实施了两次人工增雪立体作业,尝试通过该措施减缓冰川消融、提高雪冰物质补给,从而有效保护冰川。
冰川是地球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数十亿人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源,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副主任杜文涛介绍,通过在高山地区的春季开展人工增雪作业,既可以增加冰川物质补给,又能提高冰川表面反照率,降低太阳辐射的吸收,减缓冰川消融强度,从而恩泽水文、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在更大的流域尺度或山系尺度对冰川起到保护作用。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融。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2000年至2023年间,全球冰川物质减少了约5%,约为6.542万亿吨。同时,冰川融化持续加速。2023年一年,全球冰川物质减少量甚至达到5480亿吨。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3月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显示,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冰川总条数约为6.9万条。与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08年至2020年间,中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6%。
冰川消融影响深远,不仅威胁全球生态系统,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康世昌介绍,冰川消融会引发水资源危机,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此外,冰川的持续消融还会导致冰川自身失稳,对外界影响更加敏感,加剧冰川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链的频度和强度。
如今,科学保护冰川、加强冰川研究已成为政府、学界和民众的共识。
覆盖新型材料是当前应用于冰川保护的一种措施。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达古冰川、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等,中国研究团队用不同的材料如特殊设计的土工布、纳米材料给冰川“盖被子”,助其“退烧”。这一措施也早在欧洲部分冰川旅游地得到应用。
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主席利斯·玛丽·安德烈亚森认为,全球冰川正经历着持续性萎缩,希望能有更多新举措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合理规范人类活动,科学高效保护冰川。她呼吁通过科学监测和国际合作有效应对冰川消融。
冰川作为维系地球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其不可再生性及强烈消融引发冰川灾害、水资源危机、生态失衡等连锁反应,正推动国际社会冰川保护共识从科学预警加速转化为政策行动。
联合国大会2022年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消融影响的认识。2024年8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至2034年为“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致力于从冰冻圈变化监测、数据规范和共享,到应对保护的全链条推进。
杜文涛告诉记者,在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量下,人工增雪可有效保护冰川。今年,研究团队还将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优化高山区人工增雪立体作业方案,努力提升保护效果,扩大保护范围;同时积极引入新手段,持续做好冰川监测研究,以获取更精准的数据,为科学保护奠定基础。
在康世昌等专家看来,纷纷展开的拯救冰川行动体现了人们对冰川的重视与呵护,但阻止冰川消融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依据2015年《巴黎协定》缔约方作出的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保护冰川,任重道远,我们在与时间赛跑。”康世昌说。(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