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今年正值中国与波兰建交76周年。七十余载岁月如歌,从维斯瓦河畔到珠江两岸,两国人民以心相交、以诚相待,让跨越山海的友谊在时代变迁中历久弥新。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国与中东欧合作进一步深化,中波关系正迎来新的发展春天——波兰的街头飘起中国结的红韵,中国的校园传来波兰语的韵律;越来越多的波兰青年踏上“说走就走”的中国之旅,“汉语热”也在波兰大地生根发芽,孕育出无数杰出的文化使者。
在这股双向奔赴的交流热潮中,波兰青年Konrad Smuniewski正是其中一员。怀揣着对东方文明的向往,他跨越八千公里来到中国求学。“来到中国,是我做过最好的选择。”Konrad的这句话,道出了波兰学子的心声,也映照着中波友谊在新时代绽放的温暖光芒。
波兰来华留学生Konrad Smuniewski
波兰学子的中国情缘:从华沙到广州的跨文化之旅
Konrad毕业于波兰顶尖学府华沙大学,主攻东欧后共产主义研究与中国共产主义比较分析。此后,他进入科兹明斯基大学商务汉语专业(波兰语授课)深造,通过与资深教授的学术互动,系统梳理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脉络,并由此将研究视野拓展至中国的科技与航空领域。这段经历不仅深化了他对中国的认知,更在其心中播下了“赴华留学”的种子。
尽管中波两国相距万里,但地理阻隔从未削弱Konrad的赴华热情。受疫情影响,他暂赴英国国王学院研习欧亚事务,直至2024年终于圆梦——他先在中国台湾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语言研修,随后正式入读暨南大学中国学专业。“长期居留比旅行更能深度理解中国”,他向瞭新社记者阐释,“这不仅是体验风土人情的契机,更是以中国视角重构世界观的窗口。”
Konrad提出“50%知行理论”——在华期间,他将半数精力投入中国学理论研究,另一半用于实地考察。“唯有用双脚丈量过这片土地,我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发展密码。”在他看来,这种沉浸式跨文化体验将促进文化交融共生,丰富他对全球多元文明的认知。
谈及广州这座美丽的城市,Konrad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里既有国际大都市的包容气度,又有令人安心的烟火温情。”他计划未来在广州继续汉语深造并创业,“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与生活质感完美融合。”
广州城景
从深圳的“未来之城”到重庆的立体交通,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图景令Konrad惊叹:“高铁总里程可绕地球赤道数周”“人工智能迭代速度超越体验节奏”。他对中国高新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尤为关注,如深度求索(DeepSeek)的AI突破、仿生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等。“通过淘宝就能订购照顾老人的机器人,这种发展速度令人震撼。”Konrad笑言正考虑购入机器狗,“亲身感受智能科技的颠覆性力量。”
作为一名潜心钻研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青年学者,Konrad持续通过多语种文献构建知识体系:从早期波兰语著作,到英语文献,再到如今直接研读中文典籍。过去三年间,他精读逾60部中国著作,尤其痴迷中国明史至近代化的典籍。“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比波兰漫长得多,系统掌握各朝代变迁是个宏大课题”,他坦言这项学术挑战十分艰巨。
此外,行走世界时,Konrad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特殊关注。无论是在莫斯科的短暂停留,还是在美国五个月的旅居,他每到一个国家必访当地唐人街。“与华侨的对话总能收获新知,”他回忆道。更令其触动的是中国人“家国同构”的价值取向,“相较西方个人主义,中国社会更强调集体利益与责任担当。”
中波友谊的历史回响:从本笃修士到“飞虎”英雄
翻开中波交往史册,两国友谊远比人们印象中来得更为悠久。据史料记载,1246年,波兰修士本笃就曾随使团抵达元大都,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使者,这比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访华早半个世纪;至17世纪中叶,波兰传教士卜弥格更以明朝永历皇帝特使身份出访欧洲,搭建起中欧外交的独特桥梁。
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结,在二战烽火中淬炼出更为深厚的情谊。波兰空军英雄维托尔·乌尔班诺维奇将军曾与中国飞行员并肩抗击外国侵略者,其事迹至今仍在中波两国传颂。“波中历史总蕴藏着令人潸然泪下的篇章”,Konrad向瞭新社记者讲述这位传奇人物时,眼中闪烁着敬意。
波兰空军英雄维托尔·乌尔班诺维奇将军
1939年,32岁的乌尔班诺维奇目睹祖国沦陷于纳粹铁蹄,毅然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他创下单人击落15架德军战机的辉煌战绩,所在中队累计歼灭敌机126架。“这实现了他在波兰未能完成的报国壮志”,Konrad特别强调。1943年,这位波兰勇士转战东亚战场。作为美军“飞虎队”中唯一的波兰籍飞行员,他在常德会战中先后击落11架日机,被中国政府授予空军荣誉勋章。
飞虎队合照
维托尔·乌尔班诺维奇将军与战斗机合影
在Konrad看来,中波两国共享着相似的历史基因:“中国有八年抗战,波兰有华沙起义;我们都深知战争之痛,因而更懂和平之贵。”他特别提到,乌尔班诺维奇等英雄展现的勇气,与中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交相辉映。“当危难来临,波兰人会像中国人一样战斗至最后一息——这种精神认同让中波友谊更加历久弥新。”
波兰和美国都曾将维托尔·乌尔班诺维奇将军的事迹搬上银幕。“当银幕重现这段历史时,所有观众都为之动容。”Konrad指出,乌尔班诺维奇的故事之所以跨越国界引发共鸣,正因其承载着人类对和平的普遍渴望。“每年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我们都在重温一个真理——不同民族曾在同一片蓝天下为自由而战。”
从十三世纪的宗教使者,到二十世纪的“飞虎”英雄,再到当代像Konrad这样的致力于中波文化交流的青年使者,他们促使中波友好交往如长河般奔流不息。正如Konrad所言:“每个历史节点的相遇,都在为两国关系注入持久力量。当我们铭记那些穿越战火而握紧的手,就能更坚定地共创和平发展的未来。”
相知无远近:中波友谊的跨世纪对话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句中国古诗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波两国虽远隔万里却历久弥新的友谊。在当代中国外交史上,波兰创下多项“第一”纪录:1949年10月5日,波兰成为首批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80年,首家中波合资企业诞生;2011年,波兰率先与中国签署《中波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6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波兰,双方同意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自此双边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24年6月,波兰总统杜达成功访华,推动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再迎高峰,同时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注入新动能,彰显中欧关系的高水平发展。今年正值中波建交76周年,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切实造福两国人民。
经贸合作始终是中波关系的“压舱石”。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的关键节点,波兰于2015年即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数据显示,波兰连续多年保持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更为双边关系提供制度保障。自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已成为波兰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发展实践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重要参考”,Konrad特别指出。而作为“欧洲门户”,波兰凭借中欧班列枢纽地位及连续多年欧盟经济增长第一的亮眼表现,正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商贸桥梁。“波兰的港口优势和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得益彰,两国持续合作将进一步实现互利共赢,”Konrad分析称,“波兰有望成为中国进入欧洲市场的战略支点。”在他看来,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中波在跨境物流、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潜力依然巨大。“期待双方拓展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欧班列
文化,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更是连接中波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具体而言,在悠扬的肖邦钢琴曲与中国传统民乐的和谐共鸣中,在波兰戏剧大师与中国京剧艺术家的创意碰撞里,两国文化交流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与此同时,在文化旅游领域,中波两国交流合作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24年12月至2025年底期间,中国对波兰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将免签停留期限延长至30天,为两国人文交流注入新动力。对此,“前往中国旅游正变得越来越便利”,Konrad由衷赞叹,“30天免签政策更让波兰民众能够深度体验真实的中国。”不仅如此,波兰人民也多次迎来中国艺术团、两国人民共同庆祝“欢乐春节”活动、“波兰文化节”每年也在中国上演得如火如荼……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中波人民在喜庆氛围中变得更加相知相识。
湖北大学龙狮艺术团赴波兰巡演
同时,Konrad指出,当代国际青年亟需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他特别强调:“唯有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深入感受这里的文化脉搏,方能形成客观认知。”随着中波高校合作日益密切,目前波兰已有25所高校开设汉语专业,注册学生超过5000人;中国也有30余所高校设立波兰语课程,两国高校间共建了120多个合作项目,为青年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文化的差异不是隔阂,而是互补的契机。”Konrad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需要变得完全相同,只需在相互欣赏中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正是中波友谊历久弥新的精神密码,也是两国携手前行的力量源泉。
七十六载友谊,八千里路同行。在中波建交76周年之际,这段横跨欧亚的友谊正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从本笃修士的东方之旅到“飞虎英雄”的抗战壮举,从首批建交到“一带一路”合作,中波情谊历久弥新。如今,免签政策更便利两国人民往来,青年交流促进文化互鉴,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正如波兰学子Konrad所说:“在差异中发现共鸣,在交流中创造未来。”站在新起点上,中波两国正携手谱写民心相通、共同发展的时代新篇。 (瞭新社)
文:易春燕
图:陶一苇、部分图源网络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